最新公告

拍品分类

新闻中心
淘宝网土地流拍带来的思考

[  修改时间:2013-7-9 11:11:14  浏览次数:1060]
 

6月21日,浙江淳安千岛湖镇清心岛房地产及配套工程作为拍卖标的,亮相淘宝网。虽有12万人围观网上“卖岛”,但遗憾的是,两家已报名参加网络竞拍的企业,最后却没有出价,从而致使该拍卖出现流拍。

  早在2006年,湖北以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改革精神探索了土地网拍模式。随后几年,土地网拍得到了较大的政策支持。

2011年,国土资源部在宁夏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。在不断摸索过程中,各省市国土部门纷纷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,该模式逐渐得到推广。就连淘宝网也嗅出了商机,与部分地方法院联合进行不良土地资产拍卖,这中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
  遗憾的是,此次清心岛资产流拍,暴露出了土地网拍模式的诸多问题。这一号称“网络司法拍卖方式处置土地资产涉及资金最高”的案例,难掩该模式在探索期中的脆弱性。

  首先,拍卖标的缺乏标准化。纵观土地网拍成功的案例,拍卖标的标准化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。此类标准化资产,多以工业用地为属性,较之别的土地资产,更“纯粹”。由于牵涉的利益较少,从而更容易实现线上交易。如在3月份,淘宝网就曾联合浙江海宁法院对一工业地块进行成功拍卖。但此次清心岛资产拍卖中,牵涉了旅游度假酒店综合体。这一附属物使得土地权益属性更复杂,从而使有意向竞拍的房企最终打退堂鼓。

  其次,第三方交易平台尚未成熟。类似于淘宝这样的第三方交易平台,大众化特征明显,因此人们很难将其与严肃的土地拍卖相联系。在清心岛资产拍卖过程中,不乏“亲,要不要包邮”的网友调侃。第三方交易平台在认可度上显然不够。相比之下,国土资源部门设立的线上交易平台,官方特征明显,因此易成为线上交易的主流模式。第三方交易平台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考验。

  最后,拍卖标的资产价值过大。对于单靠“一根网线、一台电脑”就能实现土地资产交易的模式,显然让房企变得更加谨慎。在土地资产价值过大的情况下,线上交易节约的成本或许并非房企看重的要素。因此,当出现价值过大、且市场热捧的土地资产时,地方国土管理部门也仍希望采用传统的“招拍挂”模式。清心岛资产评估价为2.336亿元,如此大的价值,显然使得线上竞拍方式不为房企所看好。

  不可否认,土地网拍模式,作为新生事物,应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。相比传统的土地成交模式,该模式在杜绝串标现象、降低拍卖成本、屏蔽拍卖氛围干扰等方面,有着独特作用。该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土地市场创新的重要力量。因此,清心岛资产流拍,市场应给予更大的理解,同时应在不断探索中促成这一模式的成熟。

  多重监督体系有待建立。网络交易的弊病在于,虚拟空间缺少现实中的法律等约束。因此,多重监督体系有待建立。内部监督应重在对交易环节的监管。从房企申请成为网络竞拍人,到竞拍规则的执行等环节,都应有严格的监督体系。外部监督应重在防止包括黑客在内的干扰。2011年,湖南岳阳平江县国土局一土地网络拍卖曾被中断,原因在于该拍卖系统遭到了黑客攻击,导致竞拍者无法下单。因此,有必要对访问网上拍卖系统的各类“足迹”做好记录,从而做到全程监控。

  加强信息技术的掌握。土地市场的改革深入、房企不良资产的加快剔除,都会加快线上交易模式的推进。房企掌握这方面的信息技术,将克服各类恐惧,并占领市场先机。一要配备专业人员、二要学习交易规划、三要学习交易技术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短短的4至5分钟的竞拍限时内,做出正确的拍卖决策。

  线上平台应设置“善意提醒”功能。从具体实践来看,部分土地往往因为线上缺少传统竞拍的环境,导致报价偏高。传统的拍卖市场中,拍卖师的善意提醒会促成拿地保持理性。但网络缺少这种善意提醒。无约束的拿地环境,会滋生出更大的任意性,从而导致高溢价拿地现象。在规划和技术上,应在“善意提醒”功能上进行创新。

来源/出处:中国建筑报

 
【打印此文】 【关闭窗口】

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0894号